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覺得做瑜珈好痛苦, 要繼續嗎?

 「覺得痛苦的事,但大家都說這個好,你要不要忍耐?! 」

#覺得痛苦?!感受是很個人的事,痛苦,對大部分的人也都是模糊,是肉體的疼痛不適、是心裡的撕裂糾葛?
是不舒服、還是只是不熟悉的強烈感受? 你分的出來是疼痛還是痠痛?!還是受苦或折磨?!
#但大家都說這個好?! 大家是誰?!大家說什麼重要嗎?!你需要在乎「大家說的」?!你自己覺得呢?!
#要不要忍耐!? 為什麼要忍耐?!忍耐之後會有回報嗎?!要是預期的回報沒有兌現,那誰賠?!要是最終出現沒想到過的收穫呢?
好像,處理好第一句話,之後的都不是問題了~


>>你可以分辨出,覺得痛苦的感受,是哪種?是刺痛,撕裂感,麻,閃電痛?這種痛是"傷害"的警訊,告訴你該換老師了或換練習方法!要是肌肉的痠痛,那要告訴你的腦袋,這是肌肉"甜美的歡呼",只是"強烈的"感受,不是傷痛,也許你該繼續練習! (論腦神經系統的適應性及可塑性~)

>> 慢慢的你會感受到 "痛並快樂著~" (還是論腦神經系統的適應性及可塑性~)

>>瑜珈不是讓你舒服的,在痛苦中認識自己,在苦行中以清潔不淨,消滅業力種子~(鷹派帕坦加利說~)

>> 一切是虛幻的,疼痛也是幻境(maya), 本我是如如不動的 (吠壇多學派說)
>>Pain is real, suffering is optional! 疼痛是真實的,但可選擇是否認知這是受苦, 還是只是辛苦.....( 看到"感受"的中性! Tantra非二元論說)
>>覺得痛苦是練習中的疼痛?還是過程太虐? 折騰完瑜珈後還是覺得痛苦!?還是覺得有放鬆?
要是沒有半點值得的,那就去做其他的運動吧,忍耐不會為你的生命加分~人生也不是只有瑜珈可以幫你~ (勸世說~)😅

FB粉專: Vic's Yoga Life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如何品嘗Ananda 喜樂

 今年度的第一期瑜珈師資培訓假日班已經結束, 很久沒這樣密集的in person 實體教學,很享受這種在原宇宙享受不到的人際之間的互動和火花!

雖然已經教學將近20年,但不只在自身的學習,也在教學上不斷地在進化中。

尤其在最近兩年的做了很多跨領域的學習和探索,我發現自己的瑜珈教學尤其對於師資培訓這樣針對未來老師的培訓,也開始有不同的教學視野!自己的學習開始拓展,視野也不同,更有機會看回來這個自己沉浸這麼多年的瑜珈領域及市場,台灣的瑜珈相較大陸市場是相對成熟,而這在這樣的後疫情年代,也是個檢視自己及如何在這樣的領域如何立足的好契機!

這次的師資培訓,我也重新審視及更新不少在身心教學上的認知及教學法,也希望以較整體宏觀介紹瑜珈給這些新老師們,以避免掉入現今討好市場的動作派或身體派瑜珈。

而瑜珈的優勢,就是相較於其他領域,是最有機會、有最多工具"可以同時工作到身體”!

在師資培訓上課時討論到瑜珈的傳統,瑜珈對應不同層鞘Kosha可以提供的練習方法,我提到能接觸到瑜珈真的很有福氣,因為在瑜珈中,要接觸或品嘗到那些片刻的Ananda喜樂的機會,是比較可行的,機率也比較高,相較一般其他的領域。 

有位參加這次培訓的資深老師問了個睿智的問題,"那我們如何在一般會員課介紹這樣的概念給一般大眾?!"本來想說 不要問, 很可怕~” 這樣全班會歪樓吧!

我其實不太記得我當下回答什麼,但應該是個蠻長的答案,而且其實後來想想,好像當下還沒講完! 

但,我記得我當下說了些自己也嚇到的一些回答,這樣的moment是求不來的,當品嘗過的人會很想再次經歷,因為非常甜美!一旦如此就會產生執著,喜樂的moment只會越求不來!” 

"有三件事可以幫助更有機會接近喜樂的瞬間

第一: 極度的專注; 

第二規律的練習(來增加機會);

 第三, 敏銳的覺察力 (有時喜樂的大門瞬間為你敞開, 敏銳覺察到才能搭上啊)."

我有過這樣的喜樂moment嗎?! 有,但不多,很多次都是在體式練習完的Shavasana或靜坐的過程中,會 "掉入"那樣的片刻! 這次上課說出那三點,是出口成章,可能還有其他答案,但自己也才發現,其實自己早就知道了,聽到自己說出來也才發現,原來接近這些喜樂的momemt原來這麼簡單,也這麼不簡單!

~~~~~~~~~~~~~~~~

說回來,在瑜珈課中,如何讓學員有機會品嘗這樣的喜樂Moment?! 

連結回到內在感知力不是外求體式的外貌或身形,讓內在本體感受的提升,是最有可能感受這樣的Moment! 

可能的具體作法是

1)善用"呼吸"這個工具: 尤其在瑜珈課程開始就該把呼吸這樣的覺察力, 放到暖身的練習中! 並讓呼吸與動作連結起來!! "覺察在這個動作中, 是否還能好好呼吸? " "感受是否能讓呼吸帶領動作, 而不是身體總是想掌控?" 

2)動作不求快: 適當放慢節奏, 讓覺察力可以趕上身體動作! 

3)建立動作中的覺察力: 在動作引導過程中, 常查提及動作過程的內在感受: 如"是否感受到身體在那個當下是如何回應?" "在這樣的伸展時覺察是什麼感覺?" 

4)在引導或提問之後, 給予適當的安靜片刻, 讓學員可以真的有機會反思, 或品嘗 

5) 課程最後的Shavasana攤屍式是重要且不可錯失的機會,是讓神經系統整合達成體式練習之後的平衡的重要關鍵

6)要是沒有足夠時間攤屍式, 在體式練習完, 也該有個簡短的靜坐時機, 同樣可以達成身心整合的時機! 




從頭頸為首的瑜珈觀點

  最近入手的新書,感謝神隊友從上海人肉快遞回來, 其實想買的還有一些,最後先挑這兩本,收到時覺得很有意思,剛好都是身心學派的書,一個是富蘭克林技法,一個是亞歷山大技法,一本以骨盆為主軸,一本雖然從技法對應到瑜珈,但談論到反而是著重從頭的位置來做身體的調整!! 剛好這都是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