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Bandha 能量閥 身體的內建核心

 #瑜珈黑科技, 學會Bandha能量閥,自動身體內建核心



(文長,請入)
“The training of yoga is releasing somatic intelligence from its learned habits so it can active fundamental actions spontaneously without any intense required.”
👉淺淺中譯:瑜珈的訓練是為了將身心智慧從習來的習性中釋放,所以可以無需任何刻意就自發地啟動根本的行動~ 
聽到這段話,覺得把想說的都道盡~😇
這是資深瑜珈老師Godfrey Devereux 在一段針對Bandha的訪談中提到的~ (用中文翻譯喪失了原味~)
他用到Spontaneous somatic experience,來講述Bandha,給了Bandha最Bandha的解釋 😍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對Banda稱為是somatic experience
Bandha常被翻譯為鎖,但其目的是為了調控,所以我認為翻譯為能量閥更為貼切.而是Bandha的調控就是為了啟動核心~ 核心不等於力量,而是穩定!!
著名的三個主要能量鎖,Mula Bandha,Uddyana Bandha,Jalandhara Bandha
想認識這些,文末請看我寫過的文章,
這篇聊一下Godfrey老師對Bandha的幾個有意思的點
👉他說到Bandha可以是個概念,而不是以肌肉層次「去做」的行動。但常聽到很多老師要學生用收腹部,提會陰,收緊肛門 等等來收Bandha,這樣的操作反而會阻礙了Bandha的啟動~
他說到跟幾位老師的學習經驗,如在一次BKS Iyengar的研習中,主辦方開放學生寫紙條提問,Godfrey寫了請Iyengar教Bandha. 結果在整堂課BKS Iyengar老師教了許多有關會陰部分,但沒提到Bandha這個詞,但. Godfrey明白Iyengar正是在回覆他的問題!
Iyengar體系常被詬病的過於繁瑣口令,一個動作可以被列出幾百項指令, Godfrey說他本來也覺得如此,但後來理解,Iyengar列出這麼多細節,是在幾個重點做好之後其他的細節也就自然達成了,
➡️而,因此對於Bandha的啟動,也是因為身體做好架構性及肌肉張力的準備之後,Bandha自動啟動,所以根本不需在課堂中cue 收Bandha….
這讓我想到,Anusara的練習也是如此,課程中從不需要cue Bandha, 只要做好動作的順位原則,Bandha自動啟動~ (怎麼做?往下看)
他甚至談到手和腳的Bandha,只要做好小腿和大腿,大臂和前臂的內外旋平衡,手腳的Bandha也又自然形成~ 
➡️甚至,Godfrey也用「上升擴張的渦漩」來描述Bandha,這是身體整合性的上升擴散能量!通常聽到較多的描述Bandha會只是向上提的力,
而這樣的渦旋力/螺旋,根本就是Anusara順位系統中的螺旋力啊~
➡️Bandha跟呼吸的關係,他說到跟Mark Whitewell 學習時提到吐氣與Mula Bandha的連結. 以呼吸來體驗Bandha其實是很貼切的,當呼吸可以是
細緻且自發時,Bandha也自動的會啟動. 以生理角度來看,當吸氣時橫膈下降,腹內壓會推向盆底,盆底離心收縮,而吐氣時,橫膈上升,盆底也回彈,而Mula Bandha當然可以自然啟動~
從瑜珈的五個能量層鞘來看,Bandha與呼吸同屬於Prana Kosha這層精微能量層~~~
➡️從這個角度來看,日常時Bandha就常自發性的啟動,你可以觀察,當你舉起重物時,是否盆底、腹部、喉頭都是自動上提收穩!其實不需要舉重物才能感受,當你謹慎專注在所做的事物時,這三個Bandha都「自發」的啟動~
👉根據這一切,Godfrey才會說Bandha是個概念,同時是種體驗,更是種身心體驗(Somatic experience),是身體本有內建的智慧,是自發的, 而不是求來的~~
這就如同他說的,這該是本有的身心智慧(Somatic intelligence).不是去思考或刻意的肌力啟動做到的~
而,瑜珈的練習,不是為了練Bandha,而是移除掉那些後天養成的習氣,讓這些本有的身心智慧解放,而向這些該有的根本行動就能自發啟動~😇
~~~~~~~~~~~~~~~~~~
相關文章
~~~~~~~~~~~~~~~~~~
🎈什麼是內螺旋?❓為什麼只要內螺旋+外螺旋 bandha就會啟動?❓
#體式解剖線上課 都可以學到喔~~ 👉早鳥報名中 https://forms.gle/AfSdsQ4Ad2RQZjHz6
 
🎈或者直接來上小V老師的 #瑜珈師資培訓 👉早鳥報名中 https://forms.gle/4xWwH4WvnsuXPpPr5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功能性瑜珈解剖學-閱讀分享

哇,竟然超過一年沒在這裡更新了~~ 

還是先來些最新分享

又讀完一本,這本「功能應瑜珈解剖學」簡體版,感謝神隊友人工運送回來,
作者是David Keil是位Ashtanga練習者,其實這位作者我已經讀他不少的瑜珈解剖相關文章,是我輩算極早開始關注在瑜珈解剖領域的Blogger(文末有鏈結),而這本書出版是2014,之前也想買原文版來看,後來發現有簡體版發行,正好有機會拜讀。後來查了作者2023年有新版, 不確定這簡體版是否是更新版。
相較其他解剖書,這本蠻推薦的,因為內容扎實,不是單純的介紹肌肉骨骼系統的那種圖片書,而是 #瑜珈資深使用者寫的身體在瑜珈中的使用手冊,所以對於瑜珈者所想知道的,需要了解的功能性解剖的原理及技巧,都有涵蓋在書裡。
雖說是解剖書,但圖片和文字比,反而是文字解說為主,雖然內容已算是平易近人,但最好還是已經有些解剖概念,及有一定瑜珈練習經驗者來讀,才能比較快速讀懂。
在功能解剖上,書裡針對不同區塊的討論蠻到位的,而且也會連回到在體式上的運用和體驗,因為是瑜珈人寫的書,也略略談論到"能量"層次,
如:足弓相印於上揚與根植的兩股能量平衡; 腰肌和mula Bandha及腹鎖之間的運作。(目前的瑜珈書有談論到能量如何在體式中運作的,還是大推自由人大師的”瑜伽與動禪”)
因為作者是Ashtanga練習者,在本書的第二部分體式的探討也不少是Ashtanga的動作或容易遇到的卡關點,比如花了不少篇幅在如何進入蓮花雙盤;扭轉加綑綁的馬里奇四式;也講解一些比較進階的體式如龜式、手倒立...這在一般的解剖書或是瑜珈體式書是少見的!
而且是以功能性解剖的角度在講解體式,像是在扭轉加上綑綁的動作中,身體比例的差異,呼吸如何幫助進入體式,坐骨該抬起還是放下,這些實際運作會遇到的問題都有關注到!像是一些容易有的瑜珈損傷,如薦髂關節,坐骨疼痛,膝蓋損傷也有探討到!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做了不少筆記及思考,書中解剖層次的內容算是十分到位了,但對於體式的卡關點作者給的建議及作法,我常常會冒出不同的看法,這是無可厚非的,解決的方法很多,每個練習者的成長脈絡不同,養成的資料庫就不同,如,書中在討論Chaturanga的作法,絕大部分關注在手腕的角度,手腳位置的距離調整,而要是我,我會更關注如何整合性的建立力量,如肩背和核心... 
關於這些體式的不同解法的探討,可能要再另外寫了!同時也會在我的"體式解剖系列線上課"中探討,請期待!!
🎈解剖要學會,要在身體上體驗,是最好的方法,而不是在書本上畫重點或只在著色書上畫顏色!從瑜珈體位法來學習解剖,會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知台灣有沒出版社要發行這本的繁體書,大推喔!!
#體式解剖系列課 線上課近期推出, 歡迎私信! 課程時數可計入RYT200學時
🎈新一期RYT200瑜珈師資培訓 線上/海外修旅 近期推出, 有意者請私信!
本書作者的網站: https://www.yoganatomy.com/ 上有許多文章及提供線上課程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從頭頸為首的瑜珈觀點

 最近入手的新書,感謝神隊友從上海人肉快遞回來,

其實想買的還有一些,最後先挑這兩本,收到時覺得很有意思,剛好都是身心學派的書,一個是富蘭克林技法,一個是亞歷山大技法,一本以骨盆為主軸,一本雖然從技法對應到瑜珈,但談論到反而是著重從頭的位置來做身體的調整!!
剛好這都是我教學最重視的兩個區塊!!而且身心學是我近幾年的新歡~~ 

這本瑜珈與身心智慧,原名是Smart Yoga,本想先翻翻,沒想到一翻就想讀完,內容其實都是熟悉的領域,作者是位資深的澳洲亞歷山大技巧老師,但反而是在年輕時就接觸瑜珈,甚至在印度上過Viniyoga~Deskarchar的課,之後也接觸了Iyengar Yoga嚴格精準地練習,可是發現跟他在亞歷山大技巧的學習有很大的分歧,他幾乎放掉了瑜珈,之後遇到一位學習過亞歷山大技巧的瑜珈老師,與之合作,把亞歷山大技巧溶入瑜珈教學。

書裡的內容很全面地提及到身心的不同層面的探討,如解剖,能量流,肌筋膜,疼痛管理...也有對於體位法的做法有不同一般為了做到動作或所謂的正位地介紹,而是從亞歷山大技巧的理念對於瑜珈動作地闡釋!
*改善活動的起始控制,實現頭頸與軀幹的平衡
*克制慣性反應
*培養協調性,恢復肌肉與結締組織的彈性與張力
*重建本體感覺和動覺的可靠性,提升對身體的覺察力
*學會聆聽身體的聲音,解除容易使人受傷的緊張感
*鎮定神經系統,改善頭痛頸痛,貝不及膝蓋不適 

ㄟ,上述這些,跟我想在教學中傳遞的幾乎一樣耶!!!

寫這麼多,其實書裡也說,要把亞歷山大技巧的動覺練習是很難用文字描述出來的,所以當然還是得找亞歷山大老師的課來上,就能體驗啦~~~  
 
不然,有一場2023年6/11在台南的 "倒立及後彎的頭頸工作坊"~ V帶領,你也可以來找到頭頸如何幫你身心調和!!!
https://facebook.com/events/s/%E5%80%92%E7%AB%8B%E8%88%87%E5%BE%8C%E5%BD%8E%E7%9A%84%E8%82%A9%E9%A0%B8%E5%B7%A5%E4%BD%9C%E5%9D%8A/626495045544272/




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哪裡疼痛就拉伸或按摩這些部位?!

 哪裡疼痛就拉伸或按摩這些部位?!

對於某類型的疼痛,尤其是常常反反覆覆的肌肉拉傷,或不明的疼痛,以為可能就是這些部位過緊所以該去伸展來緩解,或者去按摩想按開這些疼痛?!

疼痛可能當下會有些緩解,但疼痛可能反反覆覆又回來。

 

我自身的經驗也是如此,前陣子中背部又小拉傷,是的又",雖不是大疼痛,但就是會不舒服,我以為又是過緊或是過勞,所以做了不少的伸展來嘗試緩解,疼痛是貌似緩解但疼痛還是惱人,疼痛就擺爛休息啊,但休息也不會讓疼痛消失啊,後來我想起,應該試試相反的練習,強化的穩定練習!所以我開始訓練肩胛的穩定度,甚至做了不少倒立的練習,因為負重的順位練習效力更大(做錯風險也更大)。練習完的當下疼痛立減70%,而到隔天,一直戳著我將近一星期的疼痛竟完全消失,我還差點忘記這件事....

 

這類反反覆覆的拉傷,或者會時不時的在不同部位疼痛或緊張,常常是因為身體感受不穩定而收緊的保護機制,按摩或刻意的伸展這些部位並不是身體最需要的。這樣的保護機制不再只是肌肉骨骼機制更多是神經系統的防禦模式。必須要提醒,這樣的情形常出現在過度柔軟的人,或者就是"關節過動症候群"的人們... (關於關節過動症,是個值得重視的議題,因為就在你身邊...)

 

該怎麼辦,建立穩定度啊!!當身體感受到穩定,神經系統也能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緊縮防禦機制,疼痛緊張和焦慮也會退散!!而,隨年齡增長,身體的穩定度練習,應該只有要加倍重視!

 

其實,回顧這陣子,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到達一個少見的新張力,邏輯思考的腦袋還很困惑沒理解出為什麼,發覺時覺得自己已在爆發的邊緣,難怪身體就如實的反應出一些狀況...

 

身心連結,如實如是!

 



學會如何啟動身體自癒力!

六月份實體工作坊,在Space Yoga 從探索身體的關鍵~髖開始!!

https://withinspace.com/workshops.php?c=2023-victoria#tab1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本來好做的體式為何變得做不好??

 一位通常都只上較進階課程的學員,在上次下課後詢問了一些身體疼痛的問題,而我把觀察到她身上一些膝蓋超伸及足弓問題可能引起在身體架構上的影響,尤其是髖前推導致髖疼痛,跟她說明了一些,

這星期她難得來上了療癒課,而其實我這堂療癒課不是一般以為的那種放鬆秀秀的型態,而是把身體功能性的正位練習放到瑜珈應用,本周是平衡體式(見上篇本周主題),下課後這位學員詢問,本來以為比較強的右腿,沒想到今天感覺反而相反是比較不穩的一側?Why?
一位通常都只上較進階課程的學員,在上次下課後詢問了一些身體疼痛的問題,而我把觀察到她身上一些膝蓋超伸及足弓問題可能引起在身體架構上的影響,尤其是髖前推導致髖疼痛,跟她說明了一些,
這星期她難得來上了療癒課,而其實我這堂療癒課不是一般以為的那種放鬆秀秀的型態,而是把身體功能性的正位練習放到瑜珈應用,本周是平衡體式(見上篇本周主題),下課後這位學員詢問,本來以為比較強的右腿,沒想到今天感覺反而相反是比較不穩的一側?Why?


我觀察兩腿的差異,發現其實她右腳的足弓和腳踝的內傾歪斜是比左腳嚴重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差是因為在課程中我們著重正確的排列身體及啟動該工作的肌肉,這與她之前的慣性練習方法可能很不同(足弓內塌及膝超伸,),所以以前做得”好”的,在正位練習時反而做不好了….
這對於一些已經練習幾年,動作也都做得到也自覺做得好,但現在在一些看似基礎的動作反而做不好,這樣的沮喪感需要被理解及化解 
我跟這位學員說明了,她以前的慣性可能都掛在關節或韌帶上,而沒真的使用關節周圍的肌肉,而隨著久而久之造成了一些軟組織磨損,身體開始出現一些怪怪的疼痛。我提醒她感受一些剛才這樣順位的練習時和練習後,疼痛是否改善很多,她才恍然,對耶!本來會痛或以為會痛的都沒感覺了! 
就是如此,這樣的感知力,不只對身體也對神經系統都是需要被鼓勵及銘記的,因為慣性的印記(Samskara)是很深的,而要改變印記最好的方法,是建立新的良善的印記!!
有覺知,就會帶來改變!
🌸想了解更多,歡迎來到我的課堂!! 🌸
🎈瑜珈順位流動線上課(歡迎隨時加入)每週二、五晚上(報名十堂可回看)👍詳細課程 介紹 ❇ https://forms.gle/QgoyvfLVUnHNgLQSA
🎈實體課 Space Yoga
👉膝蓋微彎來預防膝蓋超伸有用嗎?
我觀察兩腿的差異,發現其實她右腳的足弓和腳踝的內傾歪斜是比左腳嚴重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差是因為在課程中我們著重正確的排列身體及啟動該工作的肌肉,這與她之前的慣性練習方法可能很不同(足弓內塌及膝超伸,),所以以前做得”好”的,在正位練習時反而做不好了….
這對於一些已經練習幾年,動作也都做得到也自覺做得好,但現在在一些看似基礎的動作反而做不好,這樣的沮喪感需要被理解及化解 
我跟這位學員說明了,她以前的慣性可能都掛在關節或韌帶上,而沒真的使用關節周圍的肌肉,而隨著久而久之造成了一些軟組織磨損,身體開始出現一些怪怪的疼痛。我提醒她感受一些剛才這樣順位的練習時和練習後,疼痛是否改善很多,她才恍然,對耶!本來會痛或以為會痛的都沒感覺了! 
就是如此,這樣的感知力,不只對身體也對神經系統都是需要被鼓勵及銘記的,因為慣性的印記(Samskara)是很深的,而要改變印記最好的方法,是建立新的良善的印記!!
有覺知,就會帶來改變!
🌸想了解更多,歡迎來到我的課堂!! 🌸
🎈瑜珈順位流動線上課(歡迎隨時加入)每週二、五晚上(報名十堂可回看)👍詳細課程 介紹 ❇ https://forms.gle/QgoyvfLVUnHNgLQSA
🎈實體課 Space Yoga
👉膝蓋微彎來預防膝蓋超伸有用嗎?

Bandha 能量閥 身體的內建核心

  #瑜珈黑科技 , 學會Bandha能量閥,自動身體內建核心 (文長,請入) “The training of yoga is releasing somatic intelligence from its learned habits so it can activ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