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當下盡力就好

開始回來書寫, 倒是難以下筆, 思索自己在想什麼, 我想會覺得寫不出來, 是因為開始會去想那些人會看, 或怎麼寫才能吸引眼球. 這讓書寫, 好無趣喔! 太多顧慮, 反而讓簡單清晰的思緒難呈現. 所以, 我打算放下偶包(其實根本也不是個"偶", 只是滿頭"包"), 放飛自我的寫. 
 
這陣子, 會待在台南一陣子, 每次回到台南, 我的所有作息, 基本上就是圍繞著照顧媽媽的行程, 定時陪吃飯 做運動 散步 看電視..... 媽失智的狀況這一個月退化很多, 本來還可以跟我一起在餐桌上, 自己可以拿著餐具進食的, 現在出現吞嚥咀嚼功能的退化, 現在只能將菜飯打成粥狀餵食,  食量及體力退步很多, 這讓我很擔心.... 
回到台南, 每天早上都有個routine, 就是每天早上要去家裡的佛龕上香, 給神明及祖先和老爸上香.  用這個儀式來開始一整天, 覺得自己是被守護著, 跟神明和老爸報告自己, 有時也訴說一些擔憂. 當我跟老爸說著媽媽的狀況, 求他保佑時, 我自己才驚覺, 自己的心態和祈願, 是為了媽媽, 還是為了自己!  其實, 這幾年來照顧爸媽輪流失智的歷程, 讓我更認識了生命, 及如何面對父母的慢慢離去, 對於媽媽失智的狀況,  跟最初幾年的辛苦相較, 這一年來已經算是很好照顧的了, 我只希望媽媽能在最後階段, 不要受太多痛苦就好,  讓她基本的生活品質可以維持久一點, 其實內心是自私的希望她能陪我們久一點, 我可以感受到媽自己已經很努力的活著了, 腦部及身體的退化都不是她可以控制的或希望的, 似乎是為著我們的期望而活著... 

我們都盡力了, 親子之間, 在當時一定是做出最大努力了. 年輕時, 在回想自己長大的過程, 對於父母對我們做的一切, 大多時候會覺得理所當然, 對於有些不和自己的意願或期待的, 偶有抱怨或不明白,  我想我好像是在二三十歲左右時 "釋懷", 也就是當方面的跟父母"和解"了. 對, 以前是自己跟父母單方面的"介意"著, 也從未跟爸媽談過什麼, 就是自己"釋懷了", 因為我相信, 以我爸媽的個性和愛, 他們不論在當時做了什麼決定或反應, 一定都是當時他們可以做的最多了最好了! 即使, 我當時未必明白或認可.... 我現在理解了!自己也就放下了!

恩, 我也是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我的父母, 能做多少盡量做. 長期不住在台灣, 但是只要家裡有什麼狀況, 爸爸第一個就是找我, 在爸爸倒下之後, 我來往台灣上海的次數, 幾乎更可以買飛機的月票了,  起初, 常常覺得心力交瘁, 深深的無力感,壓力山大, 後來沉澱, 自我掙扎, 思慮清楚了之後, 我決定"能做多少盡力做, 做不到的, 也就接受, 也就放下了."  當然. 這不容易, 但當可以這樣去想, 照護起來, 才能較容易....  

我還時希望媽媽陪我久一點,  媽午睡快起來了, 等等還是要開心推她出去曬曬太陽吹吹風!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關於我這十年

我回來了! 回來這裡繼續寫東西了~ 這晃眼, 世隔十年.....

寫Blog的歷史, 要回歸到2005年開始, 想當年, 我是因為在雅虎工作的部門就是所謂"數位內容", 當初Y!算是最初開始推出Blog, 而我會開始寫, 當初也只是為了工作上的測試, 並想了解網路行為. 沒想到就這樣開始寫東西了... 當初也開始接觸瑜珈, 是苦悶的上班族在下班後的重要紓壓管道, 要是翻我早期的文章(請翻我2008年以前文章)還會發現那時也是慢慢踏上婚姻之路的開始, 所以blogging的內容也很瑣碎. 但, 很真實! 就算後來, 我離開了職場, 我也沒想到, 我會繼續在瑜珈的路上, 甚至還教起了瑜珈, 寫Blog, 就當是紀錄, 也是整理, 那個年代, 寫跟瑜珈有關的blogs不多, 所以當初還累積了一些世界各地的華文閱讀者來看我的文章. Y!Blog退休後, 在Y!!部落格的文章就被自動轉到Xuite這裡來了(也叫『忘忘仙貝的瑜珈生活』 https://m.xuite.net/blog/outofblue03/twblog)!

然後呢? 以下, 就當是我的十一年到處流動的經歷回顧, 有點碎念, 慎入~

 在2008時, 也因為先生的工作, 我們搬到上海去生活, 在中國言論是受管制的, 很多在中國之外覺得理所當然的網站, 在中國是被擋住的(屏蔽), 包括FB, 台灣新聞網,line, 所有各國的Blog,.... 等等. 雖然有翻牆軟體, 所以短暫的開了現在這個Blogger, 用中文及英文寫一些比較單純日記式的記載. 也是嚐試性質, 我也在中國新浪也開了各blog(大陸版新浪博客『忘忘仙貝的瑜伽生活 http://blog.sina.com.cn/vicyoga 』),是單純以簡體中文書寫, 在當時, 瑜珈在中國相對比台灣是較新的市場, 寫瑜珈相關的文章, 而且還是原創的文章的, 少之又少, 在中國把別人的文章"重新編輯", 再變成自己的po文是常見的亂象, 我也是開始寫了一陣子之後, 在中國待了一些時間之後, 才知道這樣的狀況. 自己完全沒預期, 竟然有越來越多中國的瑜珈練習者會關注我的文章.

我寫東西常常只是純粹分享, 沒有其他目的, 這樣卻也吸引了很多人來認識我, 甚至找我到他們的城市開課, 我也開始自己在上海召開了幾次自己的工作坊, 竟然會吸引到不少外地的人來學習, 這時, 我才知道, 文章是有吸引力的, 還有, 真的意識到, 中國真的很大, 許多學習者是願意大老遠來學習的(火車搭了十幾個小時,或搭飛機來, 中國高鐵是最近5年才有)!

然後, 我也就是順勢的開始我在中國的瑜珈教學旅程, 這一切, 都是我沒預期的, 沒計畫過的, 然後, 就發生了~~~ 

當然, 首先是在上海的瑜珈館教課, 我是最早在上海教Anusara的老師, 尤其是在大型瑜珈館 Karma Yoga卡瑪瑜珈多年, 我幾乎是裡面任職最久的"兼職老師", 因為不想成為全職專任, 常常需要請假(回台灣, 或外地翻譯或工作坊),  但是當時的闆娘很支持我, 總是讓我請假, 當回來上海時, 又會把之前固定的課, 幫我排好排滿.  我的班的學生常常都是一試成主顧的, 而且還會學生自己替我招生, 所以學員一直都很持續成長, 都是熱門晚上大課.  同時還是我還是雙語教學, 早幾年上海的老外還很多, 且都不說中文, 教Anusara要說好多口令及心靈引導, 中英文雙發, 我的英語教學算是那時奠定起來, 

 2009年那陣子也開始做起了幫國外的瑜珈老師翻譯的工作, 不只在中國, 也常飛回來台灣做瑜珈研習的翻譯, 包括(著名Ashtanga海報的澳洲老師Mathew , Anusara老師 Jonas Westering, Chris, Pure Yoga明星老師 Patrick Creelman指名多場翻譯), 在中國幫了好幾個"瑜珈大會"翻譯了好幾次, 也常常被指定翻譯, 所以也是中國大城市飛來飛去, 幫忙翻譯過的老師包括 Desiree, Doug Keller, Stacy, Bo Srey, Lois, 法國Dominique, Ben Finnerty, John Walker , Duncan Wang, Twee, Peter Scott......
  
可以看的出來, 大部分是Anusara流派的老師, 當年所有來過中國的Anusara老師, 我都幫忙翻譯過. 所以可以看出來, 我會開始做翻譯這"工作"的動力, 主要也是因為我可以學習! 當初也沒想過, 我可以做翻譯, 但, 我記得我的第一次翻譯, 就有"上手"的感覺, 感覺翻譯就是"流"出來的, 沒有太刻意, 也沒有太追求, 所以, 能引起我學習興趣的課程或老師, 才是我最感興趣的. 翻譯工作是"順勢"而為!  

最近五年, 我開始把重心擺在做國際認證培訓上, 估計這幾年的中國經驗裡, 做過培訓或工作坊的城市有:北, 上, 廣, 重慶, 成都, 瀋陽, 青島, 杭州, 蘇州, 無錫, 深圳, 昆明, 雲南麗江, 常州, 廈門, 山東濰坊, 廣東佛山....做過的RYT200及ANUSARA的師資培訓有超過十幾場.

從沒想過要教瑜伽這途, 而且還可以發展到對岸去!我應該算是最早在對岸開始教瑜伽做培訓的台灣人吧... 在中國十幾年的經歷, 著實讓我成長許多!!而在異地的生活, 也讓我的瑜伽之路著實豐富, 我遇到更多在台灣不容易遇到的人,事,物及經歷, 寫成書, 可能可以寫很多集啊! 

寫到這裡, 算是回顧這十幾年, 這一切真的是驚奇之旅, 一切都不在我預期之下, 基本上是"有機"生長出來的,而, 我是被乘載.... 未來呢? 

Flow with Grace

在各地不同年代的Blogs
2005~2008的我 https://m.xuite.net/blog/outofblue03/twblog
簡體字版 http://blog.sina.com.cn/vicyoga 
會繼續更新的blog http://vicyoga.blogspot.com/

我的臉書頁 #Vic's Yoga Life 歡迎跟我一起瑜伽


以下隨選不同年代的我..... 


十幾年前的我, 在練習完亂髮的狀態下自拍, 無修圖的年代
2019八月在上海蘇州河邊

2016在西安一個月一人教的TTC
2018鄭州在大商場中庭的百人瑜伽
在上海對大型瑜伽館的師資頭像

2015一月在接近零度的青島清晨沙灘

2016?重慶TTC

2017重慶工作坊

2017年深圳幫P老師翻譯

2018推出網路瑜伽課程

2017日本

2018香港

從頭頸為首的瑜珈觀點

  最近入手的新書,感謝神隊友從上海人肉快遞回來, 其實想買的還有一些,最後先挑這兩本,收到時覺得很有意思,剛好都是身心學派的書,一個是富蘭克林技法,一個是亞歷山大技法,一本以骨盆為主軸,一本雖然從技法對應到瑜珈,但談論到反而是著重從頭的位置來做身體的調整!! 剛好這都是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