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拇指外翻 之一

 #拇指外翻

聽說有五成的人有,在瑜珈課中,到目前為止我遇到的機率大約一堂課中會有三~四成的人有拇指外翻,在年齡層越高的課堂,比例越高!
(寫完時發現越寫越多,決定分兩篇,請按讚發摟!


而,我也有🙋🏻‍♀️,我爸爸和姐姐都有拇指外翻,
當我認知到自己有這個症狀是開始瑜珈時,那時已經三十幾歲了...
剛開始也不以為意,但才發現連腳趾頭要張開也都學了好久,還有就是討厭老師常說山式時大腳趾併攏🙄,因為根本做不到(氣!);但在日常中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困擾,就是覺得鞋子難買,和走路走久了磨腳...
學習越多肌動學及越來越認識自己的身體,才認知到,拇指外翻其實影響甚大,身體的一些失衡如足踝,膝蓋,髖,骨盆的問題,可能源頭都跟拇指外翻造成的足弓問題所引起!
對於拇指外翻有級別差異,(文末有相關文章鏈結)我的應該是屬於輕度15~20度,拇指和第二趾已經頭碰頭在一起的是中度以上,到拇指交疊在第二趾上的是屬於嚴重等級,可能要開刀治療。但聽過很多手術後的狀況反而更糟....
拇指外翻最明顯的除了拇指關節的囊腫,也會造成足外翻,也就是內側足塌陷,以我的狀況,我內側足弓還在但偏低,且足外翻,足踝內傾,當然膝蓋和骨盆都會受影響而代償!長期以來(aka年紀大了),不舒服的狀況就一一浮現!
➡️那該怎麼辦?!
拇指外翻根本原因是遺傳,也就是我們就是筋骨奇異,但難道就宿命嗎?不,越不在意它,還愛穿緊鞋、襪,只會越嚴重!怪爹娘也是沒用,最後痛還是自己擔...
市面上說什麼產品或手法是可以把角度調整回來,我也覺得不可能,不要再繳智商稅了~ 
🎈我覺得拇指外翻只要能夠不再惡化,不讓外翻角度加重就是進步🤩
❤️以下是我個人經驗!
1) 關注足底,多赤足(還好有瑜珈),襪子最好穿五指襪,或至少兩趾襪也好,分趾器是有用的,鞋墊可能只是讓你的足底更懶散...
2) 學習建立足弓,每天給足底按摩,舒張腳趾頭,足部的一些練習,如抓毛巾,訓練腳趾撿地上東西..
3) 有做都有用,至少像我現在,拇指外翻的角度沒有再增加,大腳趾的外展角度也練回來許多,在山式站立兩腳的大腳趾終於可以相互靠近了!!這可是幾年來才有的成就啊~
第一個影片中是我發現能讓我把大腳趾張開的重要關鍵,就是提起"舟狀骨粗隆",當然足弓就能提起,大腳趾因此才能張開往外!否則, 外翻的大腳指根本動不了!
目前我的右大腳趾比較能執行,左腳還在努力中!(圖一是前後對照)



其實,原則還是一樣!!學會張開腳趾,足弓上提!!!
🦶Anusara順位系統裡的足部的根基的練習,十分有幫助!!因為是以足底的四個點,這讓足底的感受覺知的判斷比起一般認知的三個點更有效益! 而在直立站姿中細微的覺知足底的四個點的重量分配可以更好的對位骨盆的擺放位置,如山式時足底的四個點重量均衡的話,骨盆就會剛好落在腳跟正上方!也就是調整好足底的重心擺放,骨盆就容易擺好,身體其他部位也隨之對位!



聽說有五成的人有,在瑜珈課中,到目前為止我遇到的機率大約一堂課中會有三~四成的人有拇指外翻,在年齡層越高的課堂,比例越高!
(寫完時發現越寫越多,決定分兩篇,請發摟!👍
而,我也有🙋🏻‍♀️,我爸爸和姐姐都有拇指外翻,
當我認知到自己有這個症狀是開始瑜珈時,那時已經三十幾歲了...
剛開始也不以為意,但才發現連腳趾頭要張開也都學了好久,還有就是討厭老師常說山式時大腳趾併攏🙄,因為根本做不到(氣!);但在日常中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困擾,就是覺得鞋子難買,和走路走久了磨腳...
學習越多肌動學及越來越認識自己的身體,才認知到,拇指外翻其實影響甚大,身體的一些失衡如足踝,膝蓋,髖,骨盆的問題,可能源頭都跟拇指外翻造成的足弓問題所引起!
對於拇指外翻有級別差異,(文末有相關文章鏈結)我的應該是屬於輕度15~20度,拇指和第二趾已經頭碰頭在一起的是中度以上,到拇指交疊在第二趾上的是屬於嚴重等級,可能要開刀治療。但聽過很多手術後的狀況反而更糟....
拇指外翻最明顯的除了拇指關節的囊腫,也會造成足外翻,也就是內側足塌陷,以我的狀況,我內側足弓還在但偏低,且足外翻,足踝內傾,當然膝蓋和骨盆都會受影響而代償!長期以來(aka年紀大了),不舒服的狀況就一一浮現!
➡️那該怎麼辦?!
拇指外翻根本原因是遺傳,也就是我們就是筋骨奇異,但難道就宿命嗎?不,越不在意它,還愛穿緊鞋、襪,只會越嚴重!怪爹娘也是沒用,最後痛還是自己擔...
市面上說什麼產品或手法是可以把角度調整回來,我也覺得不可能,不要再繳智商稅了~ 
🎈我覺得拇指外翻只要能夠不再惡化,不讓外翻角度加重就是進步🤩
❤️以下是我個人經驗!
1) 關注足底,多赤足(還好有瑜珈),襪子最好穿五指襪,或至少兩趾襪也好,分趾器是有用的,鞋墊可能只是讓你的足底更懶散...
2) 學習建立足弓,每天給足底按摩,舒張腳趾頭,足部的一些練習,如抓毛巾,訓練腳趾撿地上東西..
3) 有做都有用,至少像我現在,拇指外翻的角度沒有再增加,大腳趾的外展角度也練回來許多,在山式站立兩腳的大腳趾終於可以相互靠近了!!這可是幾年來才有的成就啊~
第一個影片(請看我的 粉專 <iframe src="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Vicyogalife%2Fposts%2Fpfbid0TBqcArRxx7kTsoskCGJTm4z3gtZCatV8nTgVBFW9FjDt8WsHXDm3wZUSFWVk93ral&show_text=true&width=500" width="500" height="0" style="border:none;overflow:hidden"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iframe>)中是我發現能讓我把大腳趾張開的重要關鍵,就是提起舟狀骨粗隆,當然足弓就能提起,大腳趾因此才能張開往外!目前我的右大腳趾比較能執行,左腳還在努力中!(圖一是前後對照)
其實,原則還是一樣!!學會張開腳趾,足弓上提!!!
🦶Anusara順位系統裡的足部的根基的練習,十分有幫助!!因為是以足底的四個點(圖3),這讓足底的感受覺知的判斷比起一般認知的三個點更有效益! 而在直立站姿中細微的覺知足底的四個點的重量分配可以更好的對位骨盆的擺放位置,如山式時足底的四個點重量均衡的話,骨盆就會剛好落在腳跟正上方!也就是調整好足底的重心擺放,骨盆就容易擺好,身體其他部位也隨之對位!
另外,在Anusara的練習中,即使腳板沒在地上的體式我們也常注意要腳趾張開,不論是在勾腳和繃腳的型態,因為腳趾張開,足底也才有機會張開,腳底的肌肉會連動到腿的肌肉,學會足底發力也可以更平衡腿的內外前後側的發力!!(不信你看😆


但,
最近我更認知到的是,拇指外翻,更重要的是在 #動態上的拇指動作重建
(期待看下篇…..請按讚、留言)
➡️Anusara順位系統工作坊(線上30小時)! 請留言或私信!
➡️常規瑜珈線上課 https://forms.gle/yz5pAvbKLyBCbkRw7
(10堂以上可回看!)
🎈實體課SPACE Yoga
療育瑜珈/Hatha/Flow




另外,在Anusara的練習中,即使腳板沒在地上的體式我們也常注意要腳趾張開,不論是在勾腳和繃腳的型態,因為腳趾張開,足底也才有機會張開,腳底的肌肉會連動到腿的肌肉,學會足底發力也可以更平衡腿的內外前後側的發力!!(不信你看圖四😆
但,
最近我更認知到的是,拇指外翻,更重要的是在 #動態上的拇指動作重建
(期待看下篇…..請按讚、留言)
➡️Anusara順位系統工作坊(線上30小時)! 請留言或私信!
➡️常規瑜珈線上課 https://forms.gle/yz5pAvbKLyBCbkRw7
(10堂以上可回看!)
🎈實體課SPACE Yoga
療育瑜珈/Hatha/Flow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關於療癒,我們能做的不是去修理

 「關於療癒,我們能做的不是去修理,不是去治療病徵本身,

而是去提升增加原有的生命力(Prana)」


剛聽了Leslie Kaminoff這位在瑜珈解剖的大佬(瑜伽解剖書的作者),在一個Podcast聊到他這兩年的經歷,他在2020年疫情剛開始爆發時就在澳洲染疫,他談論到自己的一些恢復過程,並以自己身為瑜珈教育者及治療者,對於療癒的觀點,他提到他的老師Desikarchar (Vini Yoga祖師爺/瑜伽之心作者)
他認為「只要人還有呼吸還可以活動就還有生命力,而療癒是以提升這個生命力為主,而不是從病理的角度去努力修理;換言之,就是去關注在那些已經是"對"的,而不是汲汲營營去處理那些"出問題"的!」
「這是我們瑜珈領域可以做的!」Leslie提到這樣獨特的觀點,他說這可能是這些帶著病痛來到瑜珈教室的人尋求幫助,該聽到的,而不是在醫療院所普遍聽到的哪裡不對,哪裡壞掉... 
我聽到這裡覺得,很·感·動!

嚴格來說,瑜珈不是醫療體系(至少在台灣還沒被納入),甚至在一些區域嚴格使用一些醫療語言,瑜珈老師不能做所謂的診斷等這樣的醫療行為,甚至連"治療"這樣的語言都不能隨便說...(其實物理治療師也在這樣的法規下掙扎…)
但, 也許這樣的"法規"其實可以給一些界線,讓瑜珈可以回歸本業!專注在瑜珈優勢,而不是普遍的瑜珈老師自信心缺乏…
☀️那瑜珈可以做什麼?!瑜珈老師們有自信可以去幫助學員的問題嗎?!
☀️你難道不知道,呼吸練習法,體位法,清潔法,靜坐、冥想、氣脈、脈輪...這些都是瑜珈優勢,而這些難道你都可以掌握了嗎?!
🤔你可能會問:現今的瑜珈老師大都是體位法教學者,那在一般瑜珈體式課中可以怎麼做到"療癒"而不是修理?!
下篇來聊聊,怎麼練習體式才能達到「療癒」?!
🎈🎈全面且系統學習, 不止身體順位療癒, 心靈也順位的瑜珈培訓 #RYT200瑜珈師資培訓, 台北假日班! 線上實體並進!課程影片可回放複習!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覺得做瑜珈好痛苦, 要繼續嗎?

 「覺得痛苦的事,但大家都說這個好,你要不要忍耐?! 」

#覺得痛苦?!感受是很個人的事,痛苦,對大部分的人也都是模糊,是肉體的疼痛不適、是心裡的撕裂糾葛?
是不舒服、還是只是不熟悉的強烈感受? 你分的出來是疼痛還是痠痛?!還是受苦或折磨?!
#但大家都說這個好?! 大家是誰?!大家說什麼重要嗎?!你需要在乎「大家說的」?!你自己覺得呢?!
#要不要忍耐!? 為什麼要忍耐?!忍耐之後會有回報嗎?!要是預期的回報沒有兌現,那誰賠?!要是最終出現沒想到過的收穫呢?
好像,處理好第一句話,之後的都不是問題了~


>>你可以分辨出,覺得痛苦的感受,是哪種?是刺痛,撕裂感,麻,閃電痛?這種痛是"傷害"的警訊,告訴你該換老師了或換練習方法!要是肌肉的痠痛,那要告訴你的腦袋,這是肌肉"甜美的歡呼",只是"強烈的"感受,不是傷痛,也許你該繼續練習! (論腦神經系統的適應性及可塑性~)

>> 慢慢的你會感受到 "痛並快樂著~" (還是論腦神經系統的適應性及可塑性~)

>>瑜珈不是讓你舒服的,在痛苦中認識自己,在苦行中以清潔不淨,消滅業力種子~(鷹派帕坦加利說~)

>> 一切是虛幻的,疼痛也是幻境(maya), 本我是如如不動的 (吠壇多學派說)
>>Pain is real, suffering is optional! 疼痛是真實的,但可選擇是否認知這是受苦, 還是只是辛苦.....( 看到"感受"的中性! Tantra非二元論說)
>>覺得痛苦是練習中的疼痛?還是過程太虐? 折騰完瑜珈後還是覺得痛苦!?還是覺得有放鬆?
要是沒有半點值得的,那就去做其他的運動吧,忍耐不會為你的生命加分~人生也不是只有瑜珈可以幫你~ (勸世說~)😅

FB粉專: Vic's Yoga Life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如何品嘗Ananda 喜樂

 今年度的第一期瑜珈師資培訓假日班已經結束, 很久沒這樣密集的in person 實體教學,很享受這種在原宇宙享受不到的人際之間的互動和火花!

雖然已經教學將近20年,但不只在自身的學習,也在教學上不斷地在進化中。

尤其在最近兩年的做了很多跨領域的學習和探索,我發現自己的瑜珈教學尤其對於師資培訓這樣針對未來老師的培訓,也開始有不同的教學視野!自己的學習開始拓展,視野也不同,更有機會看回來這個自己沉浸這麼多年的瑜珈領域及市場,台灣的瑜珈相較大陸市場是相對成熟,而這在這樣的後疫情年代,也是個檢視自己及如何在這樣的領域如何立足的好契機!

這次的師資培訓,我也重新審視及更新不少在身心教學上的認知及教學法,也希望以較整體宏觀介紹瑜珈給這些新老師們,以避免掉入現今討好市場的動作派或身體派瑜珈。

而瑜珈的優勢,就是相較於其他領域,是最有機會、有最多工具"可以同時工作到身體”!

在師資培訓上課時討論到瑜珈的傳統,瑜珈對應不同層鞘Kosha可以提供的練習方法,我提到能接觸到瑜珈真的很有福氣,因為在瑜珈中,要接觸或品嘗到那些片刻的Ananda喜樂的機會,是比較可行的,機率也比較高,相較一般其他的領域。 

有位參加這次培訓的資深老師問了個睿智的問題,"那我們如何在一般會員課介紹這樣的概念給一般大眾?!"本來想說 不要問, 很可怕~” 這樣全班會歪樓吧!

我其實不太記得我當下回答什麼,但應該是個蠻長的答案,而且其實後來想想,好像當下還沒講完! 

但,我記得我當下說了些自己也嚇到的一些回答,這樣的moment是求不來的,當品嘗過的人會很想再次經歷,因為非常甜美!一旦如此就會產生執著,喜樂的moment只會越求不來!” 

"有三件事可以幫助更有機會接近喜樂的瞬間

第一: 極度的專注; 

第二規律的練習(來增加機會);

 第三, 敏銳的覺察力 (有時喜樂的大門瞬間為你敞開, 敏銳覺察到才能搭上啊)."

我有過這樣的喜樂moment嗎?! 有,但不多,很多次都是在體式練習完的Shavasana或靜坐的過程中,會 "掉入"那樣的片刻! 這次上課說出那三點,是出口成章,可能還有其他答案,但自己也才發現,其實自己早就知道了,聽到自己說出來也才發現,原來接近這些喜樂的momemt原來這麼簡單,也這麼不簡單!

~~~~~~~~~~~~~~~~

說回來,在瑜珈課中,如何讓學員有機會品嘗這樣的喜樂Moment?! 

連結回到內在感知力不是外求體式的外貌或身形,讓內在本體感受的提升,是最有可能感受這樣的Moment! 

可能的具體作法是

1)善用"呼吸"這個工具: 尤其在瑜珈課程開始就該把呼吸這樣的覺察力, 放到暖身的練習中! 並讓呼吸與動作連結起來!! "覺察在這個動作中, 是否還能好好呼吸? " "感受是否能讓呼吸帶領動作, 而不是身體總是想掌控?" 

2)動作不求快: 適當放慢節奏, 讓覺察力可以趕上身體動作! 

3)建立動作中的覺察力: 在動作引導過程中, 常查提及動作過程的內在感受: 如"是否感受到身體在那個當下是如何回應?" "在這樣的伸展時覺察是什麼感覺?" 

4)在引導或提問之後, 給予適當的安靜片刻, 讓學員可以真的有機會反思, 或品嘗 

5) 課程最後的Shavasana攤屍式是重要且不可錯失的機會,是讓神經系統整合達成體式練習之後的平衡的重要關鍵

6)要是沒有足夠時間攤屍式, 在體式練習完, 也該有個簡短的靜坐時機, 同樣可以達成身心整合的時機!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下背痛 到底是哪裡的問題? 腰, 薦椎, 屁股?!

 #下背疼痛 或是所謂的腰疼, 腰痠, 這些部位的問題是很常見的, 但大多數的人對這區域”很模糊”, 甚至也很難明確指出是哪部位的疼痛. 是腰椎還是骨盆問題?!



這也表示大部分人對這區域的動作運作, 也是很模糊的! 也就是腰椎和骨盆該怎麼分別和整合動作?! (文長必入, 或跳到懶人包+按讚👍
❇️下背(圖1)常見問題
腰,薦椎區域這一帶, 常見問題有兩種, 一是腰薦曲度(過多或過少)圖2,
一是薦髂關節的失穩,
👉如何調整回到自然的腰曲和骨盆中立(微前傾), ? 腰椎天生受限少, 很多人的腰椎段都是過度靈活, 所以都是以腰椎前凸(塌腰/凹腰)以為可以創造骨盆前傾. 而看起來腰椎是有曲度了, 但是骨盆未必達成真正的中立. 甚至造成腰椎間盤的問題.
👉怎麼做
所以要調整下背部, 最有效率且安全的不是動腰椎, 而是學會啟用 #腿來帶動骨盆, 以大腿的內旋和髖的外旋肌肉平衡, 來帶動整個骨盆的穩定的活動度, 來創造薦椎的Nutation(前點頭), 而腰椎要能維持穩定, 核心區域也才能穩定.
💥問題是?!
此外, 薦髂關節, 也是複雜的問題, 因為, 骨盆不是一大塊, 而是左右兩邊的髂骨中間夾著一個如基石般重要的薦椎, 薦髂關節是很穩固的關節, 有強健的韌帶穩定著, 但是薦,髂之間是相互配合所進行的活動來小小移動的,
但是
❓通常大家對於『薦椎的移動』 和『骨盆的移動』模糊不清.
❓而且也對『Action』(主動的動作)和『Movement』(姿勢的移動方位)的描述混為一談,
🤷‍♀️所以就會常有在後彎中, 到底要不要捲尾骨?!到底臀肌要夾還是放鬆?! 到底要骨盆前傾還是後傾?!(參考我的舊文: 臀大肌夾不夾?! https://blog.xuite.net/outofblue03/twblog/143977594
✅基本上, 所有的前彎或後彎都該先經過薦椎”點頭”,才會順暢,
~在前彎, 要是薦椎後仰(反點頭), 骨盆就做不出前傾動作, 腰椎就必須跳出來前彎,而前彎的最後階段骨盆會是前傾,薦椎會是反點頭!
~後彎動作呢? 大部分人聽到的都要先骨盆後傾來進行後彎, 薦椎往後傾(反點頭)腰椎要如何做出延展動作來後彎呢? 所以以身體型態來看, 後彎是有階段性的, 先由薦椎做出前點頭, 創造脊柱的延展, 而第二階段尾骨隨之往前(捲/收)骨盆後傾.恥骨會往前,薦椎前點頭
👉而薦髂關節也有左右不對稱節律產生的問題, 所以疼痛常是單邊的. 在瑜珈體位法中,有很多左右不對稱的動作, 所以也很容易造成左右失衡的狀況, 甚至, 許多人的下背痛是不當的瑜珈練習才引起的
✅脊椎回到自然生理曲度,再創造脊椎的延伸
✅學會啟用腿來調整骨盆,而不是動腰椎
✅分辨出怎麼「主動動作」,來平衡「移動方向」
或是,來 小V的瑜珈肌動學與動能順位 線上工作坊
報名私訊🤓

從頭頸為首的瑜珈觀點

  最近入手的新書,感謝神隊友從上海人肉快遞回來, 其實想買的還有一些,最後先挑這兩本,收到時覺得很有意思,剛好都是身心學派的書,一個是富蘭克林技法,一個是亞歷山大技法,一本以骨盆為主軸,一本雖然從技法對應到瑜珈,但談論到反而是著重從頭的位置來做身體的調整!! 剛好這都是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