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背疼痛的問題上,Uddiyana Bandha也被視為特效藥之一。Yoga as Therapy中提到,在研究中發現,除了脊椎本身的問題之外,多裂肌(Multifidus)的無法正常運作通常是許多人下背痛的主因之一。多裂肌是深層的背部肌肉,Judy老師的內核心文章系列也有一篇是談論這個肌肉。這個在脊椎兩側有如辣椒串的鋼索狀肌肉,通常在前彎動作中因為多裂肌的某部分肌肉無力無法拉回脊椎間的關節囊join capsule,因此壓迫到關節囊中的神經造成疼痛;有時也有可能是前方腹肌無力,造成背後的多裂肌太緊張,甚至在該放鬆時無法放鬆而造成的背痛。Yoga as Therapy中提到,可以利用isomatric等張收縮練習,同時練習多裂肌和其結抗肌也就是腹肌,來治療背痛的問題!可見背痛,通常不只因為背後的問題,虛弱無力的腹肌更常常是元兇!這裡提到的isomatric練習,其實就是Uddiyana Bandha且可以更深層。書中描述的方式很有趣,想像在你的骨盆核心有個能量球,大小跟葡萄柚一樣,這顆能量球滾動的方向是在原地向後向下滾動,也就是滾向你脊椎方向,但球的另一邊也就是面向肚臍那面是往上滾;所以造成的就是同時形成一個背部肌肉向下下錨的穩定度,和前方恥骨以上腹肌上提的力量。這就是Uddiyana Bandha。
讀到這些內容時,想到自己的髂薦骨附近發出聲音這樣的不穩定訊號,我才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腹肌和Uddiyana Bandha,對於韌帶過鬆的人,這是個很重要的覺醒。我發現其實自己的self practice 很少有腹部力量的專注練習,雖然幾乎所有的體位法都匯需要到核心的力量,也多少練習到,但是這部分覺知似乎要更加強,因為柔軟度常會讓我悄悄的混過去,尤其在前彎動作時,整個前方腹部都是在休息狀況...
下背問題和後彎的挑戰讓我注意太多背部的問題,而忽略了前面的身體。這真是個需要練習的功課,"覺知"尤其是"精細的覺知提升"看來是最重要的!可能是帶著這樣的比較多的覺知,髂薦骨的聲響在最近好像比較少聽到了,嗯!覺知可以帶來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