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教姿勢型態, 還是教怎麼發力來做動作

 【習練有感】

關於髖的練習,瑜珈的經典體式大多在外旋、外展位, 很少有所謂髖內旋的體式,以致大部分人在後彎體式教學,也都是用髖外旋的方式進行!
✅要是理解髖的活動模式
在後彎瑜珈體式髖的活動是有分階段的,簡單來說應該先啟動髖內旋肌肉來起始動作,目的是來平衡後彎形態本身過多的外旋力。

✅問題更大的是教學本身

而大部分的教學引導則分不清是在描述「姿勢形態」也就是動作外型?!還是,在引導「主動的動作移動方式」,也就是從外在未必可見,但動作者本身的動能卻很強大(肌肉的內心戲很多)...
第二種的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動作者學會較「理想」的動作模式,而動作就比較安全,長期以這樣的方式練習,不僅有益健康,更可以學會把這樣的動作模式帶入日常生活!
而第一種模式:如站立要抓背(drop back),老師就要你捲尾骨,骨盆前推,雙腳外轉..... 這樣的引導就是在描述動作的外型,這樣的作法對於柔軟度的要求很大 ,硬做,也許可以做到樣子,沒有很高的柔軟度,疼痛就得自己吞~

👉那,為什麼大部分聽到的都是第一種教法?!早期很多瑜珈老師都是從舞蹈或體操背景養成, 而即使到現在可能這些領域還是這種傳統教法,而瑜珈是面對普羅大眾,瑜珈教學者真的該好好思考,自己的教學,本身對於動作功能性和訓練模式是否了解,還有了解這些知識之後,怎麼好的「教會」大眾,才是最後一哩路啊!!!

🥱再說,該真的考慮,對一般大眾說"髖外轉","腿內旋"... 這類的指令,真的有效嗎?!



沒有留言:

從頭頸為首的瑜珈觀點

  最近入手的新書,感謝神隊友從上海人肉快遞回來, 其實想買的還有一些,最後先挑這兩本,收到時覺得很有意思,剛好都是身心學派的書,一個是富蘭克林技法,一個是亞歷山大技法,一本以骨盆為主軸,一本雖然從技法對應到瑜珈,但談論到反而是著重從頭的位置來做身體的調整!! 剛好這都是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