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早"知道和"才"知道之"質感"重於"外型"

昨天, 在自己的練習時, 有個 "大”發現!其實, "它" 早就那裡, 只是我昨天在身體上和腦袋裡的那條迴路好像才接通!

其實, 這些是我早就知道的事, 也就是所謂isomatric contraction. 也就是等長收縮. 這就是肌肉張力增加, 但是肌肉纖維的長度不變, 骨骼沒有產生運動. 這是從key muscle上面的解釋. 其實舉例就像是站著提一桶水, 不動身體或手臂, 但是手臂肌肉還是要持續用力, 因為要提著這桶水的重量.

瑜伽的動作, 其實最常的是isomatric contraction. 因為我們常會姿勢裡停留一些時間. 但是, 事實上, 未必每個瑜伽課學生在上課時, 老師要你停留在某個動作時都會去努力的做"等張收縮". 這就是老鳥和菜鳥的不同.... 因為, 等張收縮, 很累…..

會開始這個練習是因為自從我開始認真的看待自己可能有韌帶過鬆, 或過度伸展韌帶的問題時, 我一直還沒找到解答, 就是"拉伸肌肉和韌帶的在身體上感覺有什麼不同?" "我怎麼知道現在拉伸的韌帶或肌肉??"

最近幫Ben 和 John 做的Teacher Training, 一直提到Anusara的Universal Pricipls, 當中的Muscular Energy和第五項Organic Energy. 在每次的launge時, 都會提到的肌肉力量, 這有三個方向: 往身體的中線靠近 hug into mid line/ from perifery to center 從四周往中央收進, 也就是肌肉包覆骨骼,/ from extremities to Focal point, 從四肢末端,頭頂往focal point集中. 所以, 以簡單的launch來說, 讓兩腿肌肉有力, 肌肉包覆著你的骨骼, 兩腿往身體中線集中, 兩腳的力量也彼此拉近!雖然兩腳是分開的狀況, 且這些指令從外表看好像沒在做什麼, 但是兩腿就是正在做所謂的isometric movement. 身體不動的狀態下, 其實內心戲很多!肌肉還是在用力但是沒有放鬆! 這個 “肌肉的能量” 必須要有最後的 “延伸的力量”來平衡!!Organic Energy的方向就和肌肉力量方向是完全相反的, 還是保持肌肉的力量, 但是讓力量是延伸出去, 擴張開來的, 你可以想像骨頭好像可以延長開來一樣. 這兩種能量必須要是平衡的, 否則你可以會太用力抽筋, 或是動作垮掉.

所以, 回到主題, 如何正確伸展肌肉而不去拉伸到韌帶呢?我上次寫過的文章 "Stop sigh 在哪裡?", 針對這個問題的感嘆和解決方法, 就是back off a bit, 動作不要進入的太深, 但是這只是對了一半, 退回來之外, 還要持續保持Muscular Energy 和 Organic Energy. 這是奇怪, 這麼簡單的道理, 我現在才想通. 這也是為什麼, 肌肉的能量, 是最可以保護身體避免受傷的道理!雖然, 真的比較累….


看的出這兩圖有和不同? 第一張圖, 我靠的是我鬆鬆的韌帶, 骨盆可以沉下去, 手都可以摸到地上, 腿幾乎沒在用力. 但是會這樣做, 印象是早期的瑜伽老師都是這麼做, 大家好像也都這麼努力作, 因為好像比較厲害?!



第二張圖, 骨盆就明顯上提了一些, 腿就是真的有在用力了, 可以看兩腿的hamstrings都有浮起來, 後腿的股直肌也是, 很明顯的用力且被伸展著!我做的也就是試著把兩腳彼此拉近的感覺.




所以無法單單從姿勢的外型去評斷瑜伽人的動作, 要看的是動作中的"品質", 肌肉的質感,和心靈的質感!!

沒有留言:

從頭頸為首的瑜珈觀點

  最近入手的新書,感謝神隊友從上海人肉快遞回來, 其實想買的還有一些,最後先挑這兩本,收到時覺得很有意思,剛好都是身心學派的書,一個是富蘭克林技法,一個是亞歷山大技法,一本以骨盆為主軸,一本雖然從技法對應到瑜珈,但談論到反而是著重從頭的位置來做身體的調整!! 剛好這都是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