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情緒

我們家的人除了我媽之外, 都是很ㄍㄣ的人, 我從前甚至不會在我父母面前掉淚. 因為都會ㄍㄣ住!也忘記在ㄍㄣ什麼?真正掉淚都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才會釋放. 在瑜珈後, 最近這幾年才發現自己很會掉眼淚. 我指的掉淚不是"愛哭", 就是容易受感動眼淚就會掉下來. 甚至最近連看電視有有人掉淚(當然不是煽情的那種)也會很容易的跟著掉淚. 是不是很沒用啊!?


看過Discovery頻道的一個節目研究打呵欠會傳染的的一各研究, 發現, 看到別人打呵欠就容易也打呵欠的人, 是比較有"同理心"的人. 在英文用的是"compassion"這個字, 當然"慈悲"的英文也是用" compassion"這個字. 所以難道這可以說明,情緒上容易受感染的就是比較同理心嘛? 我們練習瑜珈, 覺知力也跟著增進, 或者至少也希望跟進, 所以當然會比較敏感, 但是這些情緒上的起伏呢?這是所謂的情緒化嘛?


達賴的慈悲, 當他在聽到丹津芭默跟他反應女喇嘛在修行時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也會因傷感而留下淚來, 所以達賴也是有情緒, 也是可以掉淚的!


掉淚不能和懦弱或示弱畫上等號, 可以只是單純的情緒展現, 因為有些眼淚不一定都是因為悲傷,恐懼,或是感嘆所產生的, 也有可能是因為快樂或是欣喜所產生的. 這樣看來, 掉淚的反應並無所謂的對或錯. 或是該不該. 所以, 常掉淚也不應該就等於是情緒化囉 ?!


我喜歡Matthew在上次workshp提到的關於attachment, 對事物的執著, 或是情緒的升起, 只要靜靜的去觀察, don't go down with it, 別被拖走.


這樣的情緒上的敏銳度, 我在yoga Journal中讀到Shiva Rea的一篇文章說到, 當然因為敏感和同理心,所以我們會有許多情緒, 但是若是讓太多的情緒反應, 反而是對你自己是太不慈悲的. 是吧! 對別人慈悲也得對自己慈悲. 練習不執著或是練習靜心並不是讓我們變成對所有事麻木或不起反應. 沒有情緒, 我喜歡Tantra譚崔哲學說的, 可以活的更豐富更飽滿, 對生命的肯定,更能活出生命,是入世, 而不是出世! 所以擁有情緒不是件壞事, 只是如何還可以同時不被淹沒, 保持自己!Tolle在"一個新世界"中也提出情緒和小我之間的戲碼, 一切情緒都會離開的, 別讓情緒主導你, 就像奧修說的, 那些情緒和想法都只是過客, 你可以迎來這些客人, 但是他們只是過客,你才是主人!


奧修也提到, 真正的慈悲可以有情緒但不情緒化, 可以轉情緒為行動力! 也就是有建設性的創造性的去改善情況, 而不是只會一昧的陷在情緒同情裡.


所以不該為情緒的展現感到不自在或是去壓抑, 但是可以在同時保持內在穩定, 去觀察起落, 也可以積極產生創造力! 這樣聽起來, 熱血多了!

沒有留言:

從頭頸為首的瑜珈觀點

  最近入手的新書,感謝神隊友從上海人肉快遞回來, 其實想買的還有一些,最後先挑這兩本,收到時覺得很有意思,剛好都是身心學派的書,一個是富蘭克林技法,一個是亞歷山大技法,一本以骨盆為主軸,一本雖然從技法對應到瑜珈,但談論到反而是著重從頭的位置來做身體的調整!! 剛好這都是我教學...